1457年,大明忠臣于谦被斩首街头。此后,刽子手愧疚得自尽谢罪,抄家的锦衣卫痛哭落泪,孙太后更是绝食,怒斥明英宗:“昏君!你怎么能杀于谦?谁都可以动他,只有你没资格!”
于谦少年时期,他的文采和见识已远超同龄人。在年仅十二岁便作出《石灰吟》一诗。
然而,他锋芒毕露的言辞,并未为他赢得状元的荣誉,而是因为当权者的忌惮而仅得三甲九十二名。
未能入选翰林学院的他被贬至江西,担任监察御史。
江西巡案期间,于谦以明察秋毫、刚正不阿的作风赢得了百姓的爱戴。
然而,这样的性格也使他在权力场中树敌众多。
于谦的政治才能得到了时任皇帝朱瞻基的赏识。
不久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,并巡视江西、河南、山西等地。
于谦在江西任职期间,清理官场,为百姓讨公道。
河南的黄河决口频发,他主导筑堤,并改善民生设施。
在山西,面对饥荒,他不仅调集粮食救灾,还亲自下乡询问民情。
1449年,明朝面临瓦剌的威胁,朱祁镇被俘于土木堡,朝内一片慌乱。
此时,于谦主张坚守京师,反对南迁。
于谦在保卫京师战役中果断行动,布置京城防御,调动兵力。
他发出严命,激励将士们誓死保卫京城。
在战后,景泰帝意图赐予于谦少保的职位,但于谦以国家尊严为重,拒绝了这一荣誉。
在1457年,朱祁镇依靠徐有贞、石亨等人的支持,从南宫发起了一场重大政变。
此次夺门之变的成功使他再次登上帝位。
政变后,朱祁镇第一个行动是处置那些曾忠于景泰帝的官员,包括著名的忠臣于谦。
于谦在这场政变中,他成了牺牲的棋子。朱祁镇将于谦投入天牢。
另一位大学士王文也被关押。
王文在狱中强烈要求申辩。
朱祁镇的政变后的清洗活动十分彻底,所有曾效忠于景泰帝的官员都被撤职查办。
尽管朱祁镇内心深知于谦功绩,但在徐有贞的怂恿下,他最终以勾结藩王的罪名公开处决于谦。
于谦被斩首,他的家人也被发配充军。
朱祁镇清洗政敌的行动中,锦衣卫对于谦家进行了搜查。
他们发现于谦家仅有最基本的生活用品,没有任何财宝。
他们撞开主要的锁后,只找到一件蟒袍和一把宝剑,这两样东西都是皇帝对于谦的嘉奖。
锦衣卫在搜查结束时,感到羞愧,甚至给予于谦的妻子董氏一些钱财。
董氏之父董镛曾参与编撰《永乐大典》。
董氏自然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中受到良好教育。
她的书信与文采虽不多传于世,但从她丈夫于谦所作的“悼妻诗”可见其文才。
于谦与董氏的夫妻关系,于谦自1430年起担任河南、山西两省巡抚,事务繁忙,鲜有回京之机。
董氏则多在京城或杭州照料双方老人,夫妻二人一年难得团聚几次。
1445年秋,董氏在一封书信中向于谦透露了自己的病情,病状日益严重。
于谦当时未能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,误以为是妻子常有的老毛病。
直到第二年年初,噩耗传来,董氏已经离世,这对于谦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。
在董氏去世后的悼念中,他在祭文中写道,自己病不求医、夜以继日的悲痛。
于谦的妻子董氏病逝后,他深切的思念化作文字,留下了十一首“悼念诗”。
这些诗作大多在董氏去世的第一年间创作。
诗中,于谦借用了“举案齐眉”的典故,表达了他与妻子间深厚的情感。
在他的其他诗作中,经常会提到自己的年岁渐长,生命的脆弱和对妻子的依恋。
尤其在妻子去世后,于谦的诗作频繁提到“老去”。
在处理个人悲痛的同时,于谦的悼念还深受当时文化与礼制的影响。
据史料记载,尽管丧偶后的男性一般仅需服丧一年,于谦的悼念却持续时间更长,其间他撰写了多篇祭文和诗歌。
即便是在丧偶之痛中,他依旧坚持用礼制来表达对妻子的怀念。
自古以来,政治中有着很多潜规则。
于谦在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后,即刻组织并指挥了北京保卫战。
然而,于谦并未利用此战之后的影响力去大量聚敛财富,也未能有效地解救被俘的明英宗,明英宗回京后长达七年的软禁生涯。
明英宗在重掌朝政之际,视其为潜在的威胁。
在明英宗看来,必须除去对明代宗忠诚的重要支持者,于谦因此成为了清除的对象。
参考文献:[1]石决明.徐霞客:用生命旅行的人[J].西部教育研究(陕西),2021(10):83-85